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,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和获得理想成效,都需要在活动之前认真进行设计。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让人认可的成效,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,完成预期任务,更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,可以说,认真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,[b]备课[/b]的最后形式就是教材。几乎每所学校一学期中都会进行几次备课的检查,并把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,作为综合考核的依据之一。在实质工作中,有几种状况需引起大家的看重:
1、废除教材的呼声不断
实质的教学工作中,关于教材的需要有不少,在条条框框中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,教师为了应对检查,为了维持备课本的整洁、维持书写规范……,使得写教材蜕化成了一项机械、呆板的体力活。由此对写教材产生了反感,觉得是一项负担,极想摆脱,需要彻底改革,废除教材的呼声常常听到。
大家了解[b]备课[/b]的内涵极为丰富,有对教程的钻研,有对学生的认知,有教法的设计,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借助,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。这里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,设计者一般需仔细考虑课堂上怎么样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,怎么样在熟知的情境中运用常识和技能,怎么样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已学会的常识、技能,怎么样设计好讲授要素、课堂体提问、作业布置。这类内容在脑中起初都是混乱而无序的,只有深入考虑,对它们进行整理,使之明确化、条理化、深刻化,才能在讲课时成竹在胸。把考虑所得书面化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办法,也是一项需要付出不少艰辛的劳动。但这类都是需要的。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,需要第一掌握独立[b]备课[/b]。很多名师曾谆谆告诫年轻人教师:教师成才备课始。
即便是一名成熟的老师,教学艺术也是无止境的,每一次研究教程、设计教学思路,每一次讲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、新的收成,用教材的形式记录下来,留待将来作进一步的考虑、健全,将是一件很有益于教学的事。
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,关于教材的各种僵化需要也应改一下,更重视实效,让老师们在[b]备课[/b]的考虑和书写过程中享受愉悦、感受成功、达成自我、超越自我。
2、抄写教材的现象不少
一种是抄写其他人的教材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教师备课手册,且都是名师、特师的作品,仔细翻翻,确有很多精妙之处,对年轻人教师尤其是刚上岗的老师会有很多启迪和帮助用途。应该注意的是,那些名师特师的教学经验、教学思想不可能完全体目前课例中,而且他们的教材都是针对我们的学生,对大家的学生缺少足够的指导意义。假如[b]备课[/b]时,只不过一味地抄写,不作研究再设计,变为我们的东西,如此的[b]备课[/b]有什么用?更有甚者,是在课后补抄的,实在误人子弟,荒唐!
另一种是抄我们的教材。常听有些老师讲,这是我当年花了不少心思备的课,目前我可以省省力了,抄抄么好了,反正教程也没多大的变动。于是一本老教材抄了一遍又一遍,他们了解,如此的[b]备课[/b]就是为了应对检查。
事实上,不一样的时间、不一样的学校、不一样的教师,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学生。教育培养的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不一样的人,如何可可以用同一套办法去教育人,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?
陶行知先生曾如此说过:“教什么和如何教,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,他们都包括“人”的问题,人不同,则教的东西、教的办法、教的份量、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。”每一位老师都了解“以人为本”,以学生的学为本,那样在考虑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案的时候更应“随机应变”,精心设计、调整、修正,使之更合适学生的常识水平和能力结构。如此的备课才是有效的。
3、教学目的有偏差
教学的总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健康、充分而和谐的进步。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达成“所有为了学生的进步”这个总目的服务的。
绝大部分教师的[b]备课[/b]都是在教程剖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的,据此选择教学办法,设计教学策略。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常常会有以下几种不足:1、总是从“应试”的角度确定教学目的,即可能测试什么就以什么作为目的;2、常常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的,忽略了情感方面的目的,至少是对情感方面的目的看重不够;3、过分强调所谓的“行为目的”的可见性、可测量性,妨碍了学生好思维品质的进步;4、总是只看重教学的结果(教学目的的学会),极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历程、感受、体验。事实上,平常的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进步这个总目的到底起到什么样的用途,在肯定意义上说并不在于学生每一节课中具体的、明确的了解了什么,而在于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样的表现。假如一节课把精力放在使学生学会那些所谓具体的、明确的教学目的上,满足于学生一节课后能“记住什么”、“说出什么”,那样做无助于学生的进步,对促进学生的进步也是有限的。
关于[b]备课[/b],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此一个故事: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,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,于是下课后,大伙围住这个老师,询问他,这节课上得这么好,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?那位历史老师说: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,至于这节课的教材,大概用了一刻钟。是的,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[b]备课[/b]。
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、更高的需要,在“教学设计与推行”方面的需要是:能确定教学目的,设计教学策略,使之合适于学生的经验、兴趣、常识水平、理解力和其他能力进步的近况与需要;与学生一同创设学习环境,为学生提供讨论、质疑、探究、合作、交流的机会,积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,选择借助校内外学习资源。师者知在先,好的[b]备课[/b]不止是备教程、备学生、备教法,更要紧的是备教艺,备是我们的科学的、一流的有特点的教育教学理念。这类工作需要大家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,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。